咱现在要聊聊高晓攀,唉,说起来,这名字在相声圈里曾经响当当,不少人一听都得竖个大拇指,但再往后就变成了“你怎么又谈他,怎么还这么心酸”那种感慨了。
他是河北保定的孩子,那地方不算大城市,气场也没京津那么派头,他家挺普通,没什么耀眼背景。
小时候就跟相声结了缘,别人家小孩踢球、捏泥,高晓攀却跟着冯宝华学基本功。
那时候十四岁,别人都还想着游戏,他已经开始练嗓子,掰手腕,跟老师傅学基本动作。
后来又和冯春岭走了一段,挺拼,连着学了几年,这种坚持说白了也就年轻时候有。
刚成年没几年,2003年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的相声班。
毕业后进了德云社,说是德云社,大家都觉得能混出头,毕竟那是圈里头牌,郭德纲的地盘,结果才待了一下下,2004年人就出来了,有人说是怀揣梦想不甘做“二号人物”,也有人觉得“德云社那锅水太热,烫不住他这条鱼”。
出来以后他没啥后路,直接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弄了个北京相声青年剧团。
你以为能搞一番事业对吧?说到底还是太嫩,不到一年就散了。
小剧团说垮就垮,那会儿他才二十刚出头,还没攒下多少家底。
现实就是这么不留情面。
钱不够,日子紧得跟裤腰带似的,一天恨不能被掰成两半用。
别看舞台上能说会道,私下其实也得干点杂活,卖货,主持婚礼,甚至给工地油漆墙面,都见过。
晚上练段子,白天擦汗,整个生活跟喝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。
但他没把相声丢了,这份执着不得不说很有韧劲。
2008年,终于憋出点声响,他拉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,在小茶楼集结,弄了嘻哈包袱铺,也算圆了自己的小舞台梦。
刚开始是真不容易,人气冷淡,观众都得用“请”来。
转机出现在2009年他上湖南卫视元宵晚会,电视这种传播方式,对于地下团体无疑是天降福音。
慢慢的,粉丝多了起来,演一个段子能引发底下掌声连绵。
同年他还演了电视剧《娘家的故事》,拿了点新人奖,又在《天地姻缘七仙女》里露了把脸,笑星奖也到手了。
团队日益壮大,慢慢变成了圈里有头有脸的“新势力”。
2011年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办专场。
2012年又全国巡演,电视相声大赛金奖和牡丹奖新人奖都揽进来了,那段时间直接走上了事业巅峰。
这怎么说呢?一股子顺风顺水的味道。
团队到2013年已是五周年,庆祝的阵仗铺得特大气,他还被评为文化创意十大新锐人物,像交道口、安贞这些剧场,名气跟豆汁外边的小吃摊一样,都是圈里人的聚集地。
成员近百号,每年演出轻松过千场,小剧场遍地开花,听起来好像只要肯干,日子就能越过越红。
2015年是他的人生高点,交道口剧场开业,春晚也混了个小品《小棉袄》,A轮融资到手,还漂洋过海去了加拿大又秀了一把。
2016年又主演话剧,电影也起了步,团队参与各类大舞台,春晚都占了九档,还自己导自演,网络点击高,年轻人很买账,现代元素加了不少。
说白了,他代表了一波新相声,团队成了旗帜。
不过,谁的好运能一直持续呢?故事总要拐个弯。
高晓攀这边,2014年初其实就埋了雷。
突然之间,团队三十多人集体出走。
这些人可不只是陪跑的,像侯振鹏、陈印泉都是骨干。
场地一下子关了好几个,有媒体直接用“团队要散了”来形容,说他精神出了问题,甚至传说得了精神病。
那种舆论,肯定不好受。
可高晓攀不太把这些人走放在心上,觉得主心骨是自己,补点新鲜血液,再来几场演出就能稳住“江山”。
但事实并不友好,新阵容上来,舞台气氛都变得古怪。
观众反应没啥激情,票房直接跳水。
2017年又搭档尤宪超上春晚,这回是相声《姥说》。
电影也推出,可票房就跟早市白菜一样,没人愿意多掏钱。
2018年去《相声有新人》当嘉宾,点评时候意见分歧,观众都能听出点问题,没人买账。
接下来几年,团队问题还是拖着没解决。
2019年剧场生意压力大,转年疫情又兜头一棒,演出锐减。
本来靠舞台能养活团队,疫情一来,掉到了悬崖边。
高晓攀参加了《欢乐喜剧人第六季》,得分不高。
剧场关门传闻天天都有,他出来回应,说没倒闭,还要新开三家剧场,总之嘴挺硬。
实际情况呢?团队影响力消退,人员变动频繁。
他尝试融点说唱,加流行元素,自己导演作品,但别人直接说:“基本功露怯,创新没落地。”
观众反应比以前平淡许多。
2021年拍《革命者》,反馈也不亮眼,票房能看但脱不了“平庸”。
2023年又全国巡演,可票房终究不如从前。
问题就在于这几年高晓攀始终没回头反思自身。
节目一败再败,他更愿意怪队友,说外部环境恶劣,甚至觉得大家实力都有短板,就是不愿坦诚自己的台风变僵硬,基本功碎一地。
同行劝过他修修基础,他反倒觉得人家在攻击自己,自信变成了瞎自大。
久而久之,观众信任就流失了,说他像旧新闻回锅肉,开场没人关注。
业务还在做,每年演出不少,可他个人气场没了。
最近甚至说他街头卖草莓,路人想合影要先买两盒草莓。
过气明星的生存方式,谁又能想得明白?曾经春晚露脸,现在靠点蔬果维持曝光,贩卖余温。
你看过他这一路,其实挺典型:相声救了他一命,也让他摔得体无完肤。
他早年什么都干,油漆、婚礼、舞台小剧场,一路靠韧劲杀出来。
团队也搭建得有声有色,做到头牌那一步没问题。
但起高楼不难,稳住地基难。
他过于自信,缺乏危机意识,核心成员走了不往自己身上找原因,没及时反思,结果问题越积越多。
起初走的是传统路线,后来想掺现代感,结果两头都没顾好,搞成了四不像。
同行们看他也不算遗憾,就是“教训”二字挂在嘴边,好像在说:别人走过的坑你也别犟着往里跳。
他自己还在圈里混,说要推空间,搞创新,可谁还记得他的光辉时刻?
现在更多是拿他做反面教材。
人生不就这样,得意的时候缺点隐藏,落魄的时候缺点放大,难得有重新翻身的机会。
高晓攀的故事是接地气的。
这行不只他一个“高峰滑坡王”,德云社出来的好多演员都走过类似弯路,红了飘了,摔了才醒。
他早年穿针引线,刷黑墙刷白墙,看得出来真有闯劲。
可后来看惯了舞台,赚了点名字,反倒丢了初心。
落魄时没人替你美化,数据说话,观众用脚投票,这几年确实机会全丢。
真的要说他的问题,还是自己太自信,或者说缺乏足够反思。
老觉得外部环境,老觉得别人不给力,却忽略自己得改改路数。
这样的人物挺鲜活,像小品里总爱自嘲的那个角色,明明知道自己犯过错,却嘴硬不改。
高晓攀至今还场场演出,团队还在运营,只是人们都觉得这伙人的未来未必能再起波澜。
你再想想,其实不少人也经历过类似:起家靠本事,红了靠运气,最后能否长红靠的是见识与格局。
高晓攀,算是给大家提了个醒。
做事别太满,红了也别太飘,关键时刻还是得对自己诚实,愿意低头反思,愿意磨练基础。
不然下坡路,真就来了。
话说回来,你们认为,高晓攀还有机会翻身吗?或者说,相声圈这样的起落故事,到底说明了什么?谁愿意聊聊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看法,一起侃侃吧。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
股王配资-配资门户网站都有什么-国内十大配资平台-深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